316科技

316科技

解密网络热词"先有知识":这届网友的造梗哲学有多野?

316科技 135

当知识储备成为社交货币

在某个失眠的深夜刷着短视频,突然看到评论区飘过"我宣布这个段子需要先有知识才能笑"的弹幕,手指悬停在点赞键上迟疑了三秒。这种既视感就像初次听说"凡尔赛文学"时,明明每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却需要翻译器的奇妙体验。今天我们就来解构这个2023年现象级网络用语——先有知识

从学术术语到玩梗密码的蜕变史

还记得大学教材里那个枯燥的定义吗?"学习新知识前必须具备的基础认知"。现在这个词组正在经历着互联网时代的"夺舍",在各大平台上演着令人捧腹的变形记:

  • 游戏区:"通关这个boss需要先有知识——指被团灭20次的经验值"
  • 美妆圈:"看懂这个眼妆教程得先有知识,比如知道双眼皮贴不是创可贴"
  • 美食up主:"微波炉煮泡面教学(需先有知识:家里有电)"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鬼畜区up主向我吐槽:"上次做诸葛亮骂死王朗的remix版,弹幕全是'这视频需要东汉语言学先有知识',气得我把简介改成了'观看前请熟读《三国志》与《骂街艺术概论》'。"

当代年轻人的新型社交结界

在奶茶店听到两个00后的对话堪称经典案例:"姐妹你这穿搭太有先有知识了!""是吧?我特意研究了《水浒传》108将的绰号体系。"这种加密通话般的交流,完美诠释了Z世代用梗文化筑起的次元壁。

仔细观察会发现,先有知识的泛化使用暗含三重社交属性:

  • 圈层准入的隐形门禁(你能get说明我们是同类)
  • 幽默感的降维打击(用学术范儿包装无厘头)
  • 反内卷的戏谑宣言(有些"知识"根本不值得学)

造梗运动背后的集体焦虑

某乎上"如何评价'先有知识'的滥用现象"的问题下,心理学博士@知识边界守门人 的答案获得高赞:"这本质上是对知识爆炸时代的应激反应,当信息过载成为常态,用戏谑消解严肃反而成了自我保护机制。"

就像上周我亲历的社死现场:朋友分享猫咪视频时说"看懂这个需要先有知识",我下意识接话"是指《猫科动物行为学》吗?",结果全场静默三秒后爆笑——原来视频里只是猫被黄瓜吓到的经典场景。

当万物皆可"先有知识"

这个梗的魔性之处在于其超强的适配性,最近甚至出现了人传人现象:

  • 租房广告:"次卧招租(需先有知识:能分清东南西北)"
  • 游戏攻略:"通关秘籍:WASD移动(先有知识:有键盘)"
  • 相亲简介:"希望你有先有知识——呼吸和心跳"

某位脱口秀演员在开放麦上吐槽:"现在连厕所标识都要标注'使用前请具备如厕先有知识'了吗?"这种全民造梗的狂欢,像极了当年"洪荒之力"的传播路径,只不过更多了层解构权威的叛逆色彩。

看着满屏的"先有知识"刷屏,突然想起《人类简史》里的观点:会讲故事才是人类最本质的竞争优势。当我们在弹幕里玩着语义解构的游戏时,何尝不是在参与一场新时代的语言进化实验?下次遇到需要"先有知识"才能理解的段子,或许可以会心一笑——毕竟,能读懂这种黑色幽默本身,就是最硬核的社交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