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免费皮肤"诈骗的开学第一天
初二那年,我在某热门游戏社区看到"扫码领限定皮肤"的弹窗,心跳快得像揣了只兔子。手指比脑子更快地点开链接,输入账号密码的瞬间,屏幕突然跳出密密麻麻的英文代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网络钓鱼这个词的代价。三个月的零花钱买的装备,在十五秒内消失得无影无踪。
班主任在班会上举着我的案例说教时,我注意到前排女生偷偷登录着同款游戏。后来才知道,那周全校有8部手机中病毒,年级主任的老年机甚至收到了"二次元小姐姐"的暧昧短信。这让我意识到:在数字丛林里,没带指南针就乱闯的我们,简直像主动往陷阱里跳的傻狍子。
朋友圈里的"照妖镜"实验
去年暑假,我做了件疯狂的事:把同学群里疯传的"养生秘方"截图、某明星绯闻动态、还有条"不转死全家"的诅咒消息,统统丢进信息验证工具。结果让人后背发凉——所谓的秘方出自三流小说,明星动态是AI换脸视频,诅咒消息的IP地址竟然显示在境外诈骗园区。
- 班级公众号小编小美,因为转载假新闻被学校约谈
- 学霸张哥在某知识付费平台花888元买的"考试秘籍",被发现是百度文库免费文档
- 我妈在家长群抢的"名校内部题",让我的周末多了三套无效练习题
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荒诞剧,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地诠释着: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我们,正在用流量喂养多少网络寄生虫。
直播间里的"变形记"
表姐的抖音账号突然停更那天,我在她抽屉里发现三瓶未拆封的抗抑郁药。这个坐拥5万粉丝的"校园女神",私底下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到凌晨两点。她的第38次直播回放里,有条弹幕写着:"下巴能锄地了,整容失败了吧?"——而那天,她刚拔完智齿。
我们班心理委员做过统计:每周有超过60%的同学会因网络评价情绪波动。更可怕的是,在匿名社交平台上,有同学把现实中的矛盾升级成网络暴力,用火星文和表情包包装恶毒诅咒,就像戴着面具扔石头的小孩。
最近在编程课上学到数字足迹概念时,我突然惊觉:那些随手转发的谣言、情绪化的评论、跟风玩过的烂梗,都在给我们的数字人格纹上洗不掉的刺青。
在元宇宙里修学分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再只是教Word排版了。上周我们组用区块链原理设计了一套班级积分系统,看着哈希值在投影仪上跳动时,有种在玩真人版《头号玩家》的错觉。老师甚至带我们体验了用Python编写简单的网络爬虫——当然,是在遵守机器人协议的前提下。
或许未来的某天,当虚拟货币成为数学必修单元,当AI伦理进入思想品德课本,现在这些让人头秃的网络素养课,会成为00后最实用的生存技能。就像我那个把双因素认证玩成社交暗号的同桌说的:"在数字世界里裸奔?我们00后可丢不起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