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凌晨,拂晓,黎明,清晨的概念

316科技 185

一、凌晨,拂晓,黎明,清晨的概念

凌晨:子夜(零点)之后为凌晨,通常是说2~4点之间

拂晓:接近亮天,大约是4~5点钟

黎明:日出前,大约是5~6点之间

清晨:天大亮,日出时刻开始,6~8点之间

二、回家养殖或者种植有发展趋势吗?请那位专业人士告诉谢谢!

你的问题太大了,也多,我只好一步步来说,只是给你启发。

一、农业发展趋势:

种植,还是养殖,都是特种农业。

1、农业发展趋势是我国的一大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当前及今后5年,也就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机遇十分难得,生物农业、生物种业、绿色生物制品、农机、种养规模经营将大有作为。

2、05年就取消了传承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

3、土地作为有产出资产,现在又是可以自由买卖。所以,这个有产出资产本身就是一个资产,在资产轮流增值的日子中,土地集约化经营农地资产的人也会慢慢增多。

4、从供买双方来看,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就是供方限量的资源,可是,买方却是天量的,今后,越来越少的农地与越来越大的资本进入,会让农业成为一个好行业。(就拿我家乡来说,一个人口众多的地级市,有641.24万人口。可是其中,城镇人口260.24万人,占总人口的45.36%;农村人口313.49万人,占总人口的54.64%. 这过半的人口,却只有仅占全市5%到15%的农业用地。过半的人口,在不到15%的农业用地上做事,怎么养所有的人。所以,农业是一个机会,而圈地是一个前提。 )

 5、从行业优化上看,当前的农业,只处在低级阶段,没有去做细做深。(我家所在的揭阳市是中国“竹笋之乡、“荔枝之乡”。可是,我发现,要么是纯竹笋,要么就是纯荔枝。 1、做不到产业的优化,比如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竹笋可以增加第三产业,如与餐饮结合,农家宴,也可以特色养殖。2、做不到种养结合。如荔枝可发展荔枝与蜜蜂相结合的产业。可以果园圈养结合进行。3、没有深加工,就是有深加工,也是初级规模。)

农业绝对会迎来一个大机会!

二、养点山鸡野味,还有搞有机物无土栽培种植技术要多少成本。

看你自己的条件利用。

如利用得好,有许多可以降低成本的,如你利用一些老房子,别人空闲出来的地场等,你可以降低固定资产投入成本。你要是家中的富余的劳动力,如弟弟无事在家什么的,又可以省下许多钱。你要是能够与一些农业合作社合作,就可以减少许多投入。你要是与一些野味店合作,就可巧前期拿到投入。你要是与当地农科所有关系,也可以做为他们的试点单位,有可能,投入都不用。但是要自己去做,成点规模经营的都要投入个40到50万。要是能够与一些人合作,就可以降低进入的门槛,也可以降低风险,你说是不是。

三、立体农业是什么

立体农业的内涵 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以下3种表述: 狭义的立体农业 仅指立体种植而言,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中义的立体农业 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广义的立体农业 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林牧(渔)、农牧(渔)复合种、养,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循环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的模式和特点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立体农业的模式 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上一个下一篇: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