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是哪?
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
羊八井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91.8公里的当雄县境内。热田地势平坦,海拔4300米南北两侧的山峰均在海拔5500~6000米以上,山峰发育着现代冰川,藏布曲河流经热田,河水温度年平均为5℃,当地年平均气温2.5℃,大气压力年平均为0.06兆。附近一带经济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原无电力供应,青藏、中尼两条公路干线分别从热田的东部和北部通过,交通尚为方便。
1975年以来,永电和地矿等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勘探工作,曾用小钻取样,在羊八井钻探5~6米,就获得了法、磁法、重力测量法、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以卫星测量资料为补充分析资料。按照推算方法,圈定该热田热储面积为14.7平方公里,天然热流量为10~12万千卡/ 秒。经勘探证实,浅层地下400~500米深,地下热水的最高温度为172℃。几年来,地质队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工作,获得平均井口热水温度超过145℃。 在不断丰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1977年10月羊八井地热田建起了第一台1000千瓦的地热发电试验机组。经过几年的运行试验,不断改进,又于1981年和1982年建起了二台300O千瓦的发电机组,1985年7月再投入第四台3000千瓦的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达10000千瓦。
羊八井地热发电是采用二级扩容循环和混压式汽轮机,热水进口温度为145℃。羊八井地热田在我国算是高温型,但在世界地热发电中,其压力和温度都比较低,而且热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和其它矿物质,结垢和防腐问题比较大。因此实现经济合理的发电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通过试验,解决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单相汽、水分别输送,用二条母管把各地热井汇集的热水和蒸汽输送到电站,充分利用了热田蒸汽,比单用热水发电提高发电能力1/3。
汽、水二相输送,用一条管道输送汽、水混合物,不在井口设置扩容器。减少压降,节约能量。
克服结垢,采用机械通井与井内注入阻垢剂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空心通井器,可以通井不停机。选用常州胜利化工厂生产的ATMT阻垢剂,阻垢效率达90%,费用比进口阻垢剂大为降低。
进行了热排水回灌试验。羊八井的地热水中含有硫、汞、砷、氟等多种有害元素,地热发电后大量的热排水直接排入藏布曲河将是不允许的。经过238小时的回灌试验,热排水向地下口湾能力达每小时100~124吨。
该电站自发电以来,据统计,供应了拉萨地区用电量的50%左右,对缓和拉萨地区供电紧张的状况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二、三季度水量丰富时靠水力发电,一、四季度靠地热发电,能源互补,效果良好。以拉萨现有水电、油电和地热电三类电站对比,每千瓦小时价格(按1990年不变价格)为:水电0.08元;油电0.58元;地热电0.12元。由于高寒气候,水电年运行不超过3000小时。因此,地热电在藏南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地热能的输送、防垢问题的解决和热排水的回灌是地热发电的先决条件。这些问题的逐步得到解决,预示着西藏地 热能开发利甩的美好前景。
研究学习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帮助?
我给些样文给你查考一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