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科技

316科技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之代表作有哪些

316科技 279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之代表作有哪些

1、战国时期的《考工记》---齐国官营手工业

2、《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3、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情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农书。我国第一部农书是《汜胜之书》

4、西晋 裴秀《禹贡地域图》---绘制地图的原理。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6、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总结北宋以前的许多科技成就,----“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

7、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介绍欧洲先进水利技术和工具。

8、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9、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其中石灰岩地貌的描述比西方早2世纪。

10、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

二、解析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怎样

贾思勰,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三、文言文《稻宜》的解释

一、《稻宜》解释:

凡是稻子,如果栽在肥力贫瘠的稻田里,生长出的稻穗上的谷粒就会稀疏不饱满。勤劳的农民使用多种方法来增进稻田的肥力。

人畜的粪便、榨了油的枯饼(“枯”是因为榨去了油而得名。其中芝麻籽饼、萝卜籽饼都是最好的,油菜籽饼稍稍差点儿,油桐籽饼又稍微差些,樟树籽饼、乌桕籽饼、棉花籽饼再稍稍差些)、

草皮、树叶,都被用来辅助肥力从而促进水稻生长,全国各地都是这样做的(南方磨绿豆粉的农民,用磨粉时滤出来的发酵的浆液来浇灌稻田,肥效相当不错。碰上豆子便宜时,将黄豆粒撒在稻田里,一粒黄豆腐烂后可以肥稻田九平方寸,这样所得的收益便是所撒播的黄豆成本的双倍)。

对于长年受冷水浸泡的稻田——“冷水田”,插秧时稻秧的根要用骨灰点蘸(用禽、兽骨都可以),再用石灰撒于秧脚,但对于向阳的暖水田就不适用了。对于土质坚硬的田,应该把它耕成垄,将土块叠起堆放在柴草上烧,但对于黏土和土质疏松的稻田就不适合这样处理。

二、《稻宜》原文: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

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

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

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垄,叠块压薪而烧之,填坟松土不宜也。

扩展资料:

1、《稻宜》节选至《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乃粒》。

2、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里的记载的一篇关于百姓以谷物为食文章。《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3、《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天工开物》

搜狗百科-《乃粒》

四、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关于农业方面的记载和著作?

我国最古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着很多我们祖先关于农业生产的创造和经验的记载。以后的许许多多的书籍里,关于农业生产经验的记载,更是十分丰富。西汉末年,农学家氾胜之总结了当时和以前一部分农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一部叫做《氾胜之书》的农学专门著作。这本书的科学性在当时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以后,崔蝨的《四民月令》等等,也都是我国农业科学的珍贵遗产。但所有这些著作,就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来说,或是就科学水平来说,都远不如我们现在所要说到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这部书。

上一个下一篇:玉米种植技术

下一个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