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有哪些大学?
海口大学
本科:海南大学、 海南医学院、 海南师范学院
专科: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口分校、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济技术学院、琼台师院、海南政法学院
海南大学(Hainan University),简称海大,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南省会海口市,是海南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是中西部高校联盟主要成员。
2007年8月,学校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e799bee5baa6e58685e5aeb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
海南大学有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截至2016年4月,校园总占地面积336.66万平方米,图书331.7万册。学校有四大学部、21个学院,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校生共计40737人,教职工2442人。
海南医学院于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隶属海南省人民政府主管,是海南省惟一的一所省属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前身是由留日人士林筱海先生于1947年创建的私立海强医事技术(职业)学校与1948年创建、宋子文先生任第一任董事长的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于1951年合并而成的海南医学专门学校及新中国成立后续办的海南医学专科学校、海南大学医学部。已形成普通本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培养研究生学历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
据2014年2月官网显示,学校占地630余亩,设有城西校区、龙华校区2个校区。城西校区位于海口市学院路;龙华校区位于海口市龙华路。学校拥有海南省高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图书馆大楼,馆藏文献总量超81万册、期刊近4000种。校园已建成主干双核心万兆环网,双通道连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网,实现全校区高带宽无线网覆盖的高效能校园网络。
海南师范大学(英文简称:HNNU)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秋的国立海南师范学院。
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18个学院,30个科研机构,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点,53个本科专业,各类学生2万多人,专任教师894人,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
学校有龙昆南、桂林洋、灵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816.5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3.67万册,电子图书112.02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18个,无线网络覆盖全校。
2014年12月5月,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2014最新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84名。
海南大学前景怎么样?
海南大学(Hainan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和海南省共建高校,是海南省内唯一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的高校。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部、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部、理工学部、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部等5大学部、20个学院和3个公共教学部,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0个海南省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海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海南省工程中心,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4个硕士点、16个高等学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65个本科专业、10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和22个高职专科专业。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同时,学校还是海南省唯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高校。 海南大学着眼于“211工程”大学的建设目标,制定了学校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未来10年,学校将实行“两步走”的发展策略,前三年逐步实现学校的整合优化,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七年着力于推动学校的发展提升,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高校建设项目验收,跻身国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经过10年的努力,把海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特别是东南亚有较好影响的教学研究型“211工程”综合性大学,成为引领海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