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室变成「模拟法庭」
上周五的课间,高二(3)班突然爆发出阵阵欢呼。原来班主任宣布下周的班会课将变身「校园巡回法庭」,而这场法律知识网络闯关赛的积分排名,将决定谁能穿上法袍担任审判长。看着学生们争先恐后掏出手机刷题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普法教育真的可以很有趣。
这届学生都在玩什么
打开活动界面,首先跳出来的是个AI法律顾问角色自选系统——有人选了威严的虚拟法官,有人挑了穿西装的智能律师,我们班的小胖子居然选了看守所所长形象。「选这个才有警示作用嘛!」他振振有词地说道。
闯关模式设计充满巧思:
排行榜引发的蝴蝶效应
自从实时排名功能上线,教师办公室每天都能抓到躲厕所刷题的学生。上周冠军张同学的经历很有意思:为了搞懂「主播打赏能否追回」的法律条文,他居然联系了本地的消费者协会咨询。现在他成了年级里的「民间法律顾问」,连班主任处理学生矛盾都要请他当调解员。
活动后台数据显示,学生们在以下三类问题上最容易栽跟头:
藏在积分商城里的普法密码
兑换区里,除了常规的文具奖品,最抢手的是「校长午餐券」和「免跑操体验卡」。但真正让我惊喜的是,有学生用5000积分兑换了「校园规章制度修订听证会」的旁听资格——这群孩子开始尝试用法律思维参与校园治理。
最近教师群里流传着这样段子:
那些意想不到的衍生效应
上个月学校收到封特殊感谢信:有位同学用闯关赛学到的知识,帮开小超市的父亲理清了供货合同纠纷。更意外的是,我们发现学生创作的300多份普法漫画、说唱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累计播放量超百万。
教师团队也在这场活动中更新了认知:
看着学生们在课间争论「AI生成内容版权归属」,我突然想起上届毕业生在留言墙写的话:「原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当知识跳出课本,变成解决问题的钥匙,学习的热情自然会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