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线教育发展历程?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一项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在线教育的成熟度。与传统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相比,在线教育具有效率高、方便、低门槛、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
4G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APP也成为了学习神器强力,更是成为各大在线教育公司的必争之地。基于上述特点,再加上互联网的推动,在线教育平台兴起,规模逐渐扩张,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众所周知,在线教育打破了线下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互联网创业的热门领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录播式在线教育
1999年,中小学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的网校是以网络为介质的远程教育平台,其最大特点是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但是它只是单纯地将师资力量在互联网群体里进行了付费分享。此类在线教育最开始是主要依靠录播的形式开展的,由将课程的视频录下来,上传到网络上,学生上网进行学习活动。这个时期的在线教育品牌代表主要有新东方、沪江网校等在校授课模式的网校,这些网校作为新生事物,迅速获得了大家的关注,但是这类网校兴起的时候,所开发的课程种类有限,加上设备的限制,受众面相对较小。
二、直播式在线教育
更激烈的在线教育浪潮是在2011年左右开始的,和互联网爆发的时间点一致,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教育是真正的“在线”教育。在这个阶段,在线教育呈现井喷式发展,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投身于在线教育的行业中,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粉笔网、第九课堂、多贝网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大多数在线教育机构都采用直播式教学。通过老师直播上课,能够和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互动,也能通过在线答疑解决学生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直播式的在线教育是传统PC时代在线教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成本,也是卓有成效的学习方式。然而直播极大地受到设备的限制,教学的形式是“一对多”,众多学生和老师很难约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没赶上直播的只能回头看录播,学习效果有所减弱,很难实现线下的一对一的效果。
三、不懂就问——最接近面对面效果的一种实时互动在线教育
学生学习具有即时性,个性化,需要双向交互沟通的特性,录播,直播形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完全契合学习规律,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一对一双向交互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契合学习的规律。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对一双向在线交互式学
二、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谢邀
1990年开始我们有互联网。
开始的时候就是门户网站,比如搜狐网,腾讯等等。然后就是马云的电子商务。后面就是自媒体时段了。到现在的互联网大融合时代。
三、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从产生到发展,总体来说可以分成4个阶段。
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标志计算机网络的真正产生,ARPANET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1976年,美国Xerox公司的Palo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1974年,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开发了著名的剑桥环局域网(CambridgeRing)。这些网络的成功实现,一方面标志着局域网络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们形成的以太网及环网对以后局域网络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第3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1980年2月,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下属的802局域网络标准委员会宣告成立,并相继提出IEEE801.5~802.6等局域网络标准草案,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认可。作为局域网络的国际标准,它标志着局域网协议及其标准化的确定,为局域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4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真正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采用。另外,虚拟网络FDDI及ATM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走向市场,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
四、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994年,我国国家贸易和经济委员会批准了中国第一个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中国互联网络公司”(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CNNIC)。
1995年,我国正式接入全球互联网。
1996年,中国大陆开通第一个ISP。
199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100万大关。
1998年,首善之区计划启动,南京成为中国首个城市,试图建立城市级低成本、高带宽、多媒体信息网络。
2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为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2001年,我国正式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互联网新闻进行了监管。
2002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突破400万大关。
2003年,中国加入了全球顶级域名服务器管理机构的13个根域名服务器之一,意味着我国在全球互联网上拥有更多控制权与话语权。
2004年,我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数达到100万。
2005年,我国邮件服务商数量突破100个,市场逐渐成熟。
2006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1.58亿。
2008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开始崛起,2008年9月,我国第一个3G网络——中国联通3G网络正式商用。
201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13亿,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达到了57.7%。
2015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0%,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2018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8.29亿,移动网络用户达到7.64亿。
以上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大致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如火箭般迅猛,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不知道您想继续什么话题,请问您是想继续聊什么呢?
五、互联网经济发展历程?
互联网经济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以网络为媒介,以应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在当今发展阶段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FIN)、即时通讯、搜索引擎和网络游戏五大类型。
互联网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
六、乐事广告公司发展历程?
1、乐事广告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比较成功的。2、这是因为乐事公司一直秉承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广告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致力于打造品牌形象,同时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高行业地位。3、在乐事广告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他们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同时也与不同的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推出优质的广告产品,以此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和支持。此外,他们也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为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
七、广告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早期的广告是用招牌、叫嚷声来做广告宣传的,有时间地点限制;后来出现了广播电视广告,宣传面广了很多;现在是多媒体、网络化广告,覆盖面更广;以后的广告宣传可能是如影随形遍布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吧!
八、新东方在线的发展历程?
新东方在线成立于2005年,成立以来共获得三轮融资,合计1.64亿美元。第一轮由腾讯投资5087.86万美元,第二轮由Dragon Cloud和ChinaCity Capital分别投资7345.32万美元和1924.64万美元,第三轮由俞敏洪的投资公司投资2066.87万美元。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新东方在线发售1.645亿股股份,其中1.48亿股股份将作国际发售,约占初步发售股份总数的90%;余下0.165亿股股份将于中国香港作公开发售,约占初步发售股份总数的10%。
募集资金未来将投入到六个领域,包括员工招聘及培训活动、有选择性地收购、投资可互补的业务及支持集团的增长战略、增加及改善其内容供应及课程开发能力、改善及实施销售及营销活动、投资改善及升级其技术基础设施等。
九、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互联网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1991年美国“商用互联网协会”(CIEA)的组成宣布用户可以将互联网用于商业用途,拉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序幕。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2、 TCP/IP协议的产生。
3、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
4、 Internet 的基础—— NSFNET
十、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如下,Web1.0机器的连接,主要以静态单向的阅读为主,门户网站;
• Web2.0人的连接,强调交互性和粘性,用户可以自己主导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打破以往门户网站所惯用的单向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 Web3.0 人工智能服务,物联互联融合,网络化和个性化,提供更多的人工智能服务,承接了2.0以人为本的理念,又特别注重个性化的聚合和分散,万物皆媒,进入智媒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