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有多少演员与美国迪士尼合作?
中国明星有好多都跟迪士尼有合作,就比如巩俐,李连杰都在花木兰有演角色!还有赵丽颖在嗯今年的寻龙传奇里面为里面的女主角配音,这是中国明星。第一次跟迪士尼女主角配音 啊,迪士尼旗下的上海迪士尼城堡里也经常会邀请一些明星进来参观游玩,
二、特斯拉与中国合作的企业有哪些?
特斯拉合作的中国企业多达20家,包含了长信科技、均胜电子、旭升股份、东山精密、三花智控、先导智能、华域汽车等等,大部分都属于上市公司。
三、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作的例子?
青岛峰会举办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跨国公司与中国相关行业搭建沟通的桥梁。本届峰会云集了日本住友商事、美国波音等390家世界500强企业、517家行业领军企业,总参会人数超1万。
而这次中企斩获的96个外资项目,主要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中日本项目最多,高达16个;韩国项目紧随其后,也有15个;此外还有11个新加坡项目、5个美国项目、3个德国项目。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在2020年外资低迷之际,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逆势上涨至1630亿美元,首次反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资流入国。
2021年,外资企业愈加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综合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美企、60%的欧洲跨国企业表示,计划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此次峰会,为这些希望在华投资的美企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此外,中企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据澎湃新闻报道,德国汽车巨头7月13日宣布深化与中企国轩高科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德国投资建立电池工厂,为其电动汽车产品提供电池。
四、对于美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
和几个在中美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交流过同一话题。思考总结如下。
基本观点:中国互联网后来居上有独特的的技术/用户背景。在市场下沉、快速迭代、不设边界和用户增长方面,美国互联网公司需要学习中国;但在短视速成、成功者崇拜和接班人方面,中国仍有诸多挑战,需要向美国取经。
一、弯道超车的历史背景:天时、地利
2011年以后,中国互联网不再只是美国的追随者,以进击的腾讯(微信)阿里(蚂蚁金服、云计算)和新一代的TMD(头条、美团、滴滴)为代表,在产品模式、增长方法、变现思路等方面都开始领先。甚至有媒体欢呼:中国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的两级。
这在数据上可得到一定验证。比如,在规模上市互联网公司、独角兽公司等数量上接近美国:
再比如在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无论创新还是量级都超过美国:
为什么能实现弯道超车?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技术迭代)与地利(区域用户)不可学,人和(人群定位、产品增长思路)可学。因此我们先简单讲讲天时地利,再展开说人和。
天时是过去7年中,中国新增互联网人群和新增移动互联网人群高度重合。即互联网的扩散 +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扩散,这两个在美国分阶段发生的技术演进,在中国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压缩饼干般地(5年左右)完成了。
这种两步并一步走,使得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一夜之间面前站满了数亿嗷嗷待哺的新互联网用户;这些用户因为没有比较,对新产品的接受度很高。
Wow.
地利是在中国市场用户体验的独特性——传统服务行业(商业、资讯、金融等)体验很差,以至于大家切换到互联网替代品(电商、阅读、互金)毫无眷恋。按BCG在2017年的总结:传统行业的落后,让互联网在中国这个市场,得以用“蛙跳“式的增长速度赶上美国。
打个比方,约等于互联网时代的“迎闯王”——谁叫前朝不争气呢!
(这部分图表引用自BCG“Decoding the China Internet”. 感兴趣细节的同学可以移步:)
Decoding the Chinese Internet (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英文版)二、四个“人和”:市场下沉、快速迭代、不设边界、用户增长
先讲市场下沉。在创新理论(如Clay Christensen “Innovators’ Dilemma”/《创新者的窘境》中所描述)里,找到巨头所忽略、或看不上、或来不及转身全力投入的金字塔底端消费人群,用有限创新、标准化产品、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并快速迭代,是市场新进入者在巨头环伺中杀出新王朝的必由之路。该模式在日本车挑战美国车中上演过,也在谷歌挑战微软时上演过。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这一方面走得更远,以至市场下沉的颠覆式创新在“成建制”地发生。 “五环外人群”、“得屌丝者得天下”等这些宣传语,反映的是拼多多、趣头条、头条、快手、Wifi万能钥匙等新贵对增长点/创新点的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直面事实,摈弃“low/high end”的贵贱之见,因为底层创新的迭代方向,是会与原来的中高端产品汇合(想想网易严选+拼多多的混搭)。同时,还要有田野调查的决心,get your hands dirty,真正去了解新人群的所思所想。
快速迭代。中国移动互联网新军——头条、美团等,产品与规划迭代的速度,已是谷歌和Facebook等美国“前辈”们的2~3倍。以从谷歌流行起来的“OKR”工作方法(Objective, Key Results,类似于强调自主性和高标准的KPI管理,用以定期设定和回顾)为例:谷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每半年回顾和修改一次OKR;而在今日头条,这种review,是每两个月一次。
半年一次review?在中国,这时间足以让敌人攻破城池后站在君王的卧榻边了。
不设边界。微信做了支付,阿里做了医疗,美团做了旅游,头条做了金融。这些跨界,在美国互联网界发生得并不多,想象messenger + 支付,ebay + 医疗,Groupon + 蚂蜂窝?整体看,除了亚马逊等少数例子,美国互联网公司的边界感更强。
而在中国,互联网人的思考更围绕用户消费历程的完整性,更容易打破边界。外卖+生鲜+到店,为什么就不能扩展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市场?用王兴的话来说:
“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对话王兴:如何点评阿里、腾讯和自己?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不设边界”是否会导致失焦,业内有很多有益争论。(我尊敬的梁建章老师就旗帜鲜明地反对王兴式多元战法……)但思维开放,持续否定自己这点是可取的。
用户增长。在互联网用户增长方法论上,头条、趣头条等公司,摸索出了很多创新方法论。和以“增长黑客”起家的FB同行(Adam前司?)交流,发现中国的增长战法迭代是惊人的:
- A/B测迭代:类似于以周为单位的假设检验,快速试错增长策略、推广有效思路
- 线下增长:与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在诸如流量卡和预装等方面绑定
- 跨界协同:通过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等)带增长。最典型的例子是春晚微信红包
- 粉丝增长:通过微信/微博涨粉——>用户产品转化——>用户留存的系统打法
三、中国仍然落后:以短视、成功者崇拜与交接班为例
虽然Adam问“美国互联网公司应该向中国学什么”,但整体看,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仍不成熟,并没有达到整体领先美国的程度。因此在文章结尾,举三个例子,与中国同行共勉:
短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普遍缺乏耐心,由于竞争压力与投资人/资本市场压力,眼光往往局限在半年之内,数据可衡量的短期增长。能短期增长的,做;短期无效的,弃。除了阿里、美团等少数公司因为创始人强愿景+强控制力,可以坚持以数年之功,赢得战役(如阿里的云计算,美团与饿了么/百度外卖的阵地战);大部分公司都无法容忍1年以上的布阵。
业务创新尚且如此急躁,长期愿景更是敷衍了。大家不愿意去想50年后公司如何才能伟大,只愿意想两年后如何做大,所以愿景多是“更高更大更强”的各种变体;如果有人提“Don't be evil”,只会嘲笑为迂。
具体例子就不展开了,容易得罪人。
成功者崇拜。中国大众与媒体,素爱以成败论英雄。而在互联网这个新贵层出不穷的领域,这一毛病被放大到了极致。IPO被视作人生顶峰,融资新闻朋友圈交相恭喜,个人财富被津津乐道,这些尚可理解。但一旦成功,各种捧杀与附会,恨不得把CEO们描绘为天降伟人,就令人担忧了。毕竟上市只是阶段性的胜利,上市之后,CEO与管理层仍需要成长,在成为伟大公司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心魔与外难需要去克服;过早心态膨胀不是吉兆。
以佩奇的才华,谷歌上市后还需要长期的“CEO见习期”,才能接施密特的班执掌公司。以扎克伯格的聪敏,Facebook上市5年后,才突遇数据泄露、议会质询的九九八十一难。人生如此漫长,伟人与伟大的公司,也必然是长征模式,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庆功模式。
因此年少成名,难的就是保持做大事的谦卑。可在“成功者崇拜”的中国,这非常难。
接班人问题。中国互联网公司没有“企业第一代领军者如何交班”的经验,公司治理,大部分仍遵循民企第一代的套路:要么创始人绝对集权,继承制度近于封建王朝制定太子——然而太子无名分,且往往难得善终。要么创始人年富力强,压根没想过继承者的事,最多指定一两个老伙计,作为自己生病或访学时的临时摄政王。
像腾讯这样有明确稳定的一把手二把手配置的,是少数。像阿里这样基本完成第二代管理层准备的,更是少数。
任重而道远。
五、丰田什么时候与中国企业合作?
2004年9月6日,在广州,历时1年半谈判的广州丰田整车公司正式挂牌,合资公司投资总额38.21亿元人民币(约4.6167亿美元),注册资本13亿元人民币(约1.5706亿美元),广汽集团与丰田公司各持50%的股份。合资公司的起步车型为新一代 “Camry”(佳美)轿车,2006年上半年投产,生产能力10万台/年。
六、中国互联网企业数量?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总数为135家,较2018年底增长12.5%。其中,在沪深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50家,较2018年底增加4家;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54家,较2018年底增加6家;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数量为31家,较2018年底增加5家。至2019年12月,我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在境内外的总市值 为11.12万亿人民币,较2018年底增长40.8%。其中,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最高,占总体的52.5%;在美国和沪深两市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各占总体的42.0%和5.5%。
七、企业如何与村委合作?
企村接对,优势共享,取长补短等。
八、比亚迪都和哪些互联网企业合作?
华为,西门子,丰田等,估计可能还有其它公司。
九、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
工业互联网是当前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正逐渐改变着传统产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之间的合作,而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意义
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对于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合作能够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整体效能。通过合作,不同企业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可以加速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各个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拥有不同的技术和经验,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技术的跨界应用和创新。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共享和交流,从而加速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升级。
此外,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还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合作可以形成产业联盟,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打破壁垒,促进行业的协同创新。
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模式
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式:
- 平台合作:不同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间可以开展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平台合作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
- 产业链合作: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进行合作,实现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产业链合作,可以实现从物流到生产的全过程管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 跨行业合作: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进行合作,实现技术的跨界应用和创新。跨行业合作能够融合不同行业的资源和优势,打破传统产业的壁垒,推动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发展。
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案例
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
首先是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的合作。阿里巴巴通过与上汽集团合作,构建了汽车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阿里巴巴的技术和资源与上汽集团的汽车制造和销售经验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和个性化的购车服务,推动了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是华为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华为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共同推出了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实现了设备与云端的快速响应和数据处理。通过合作,华为与中国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是百度与华为的合作。百度与华为联合开展合作,共同探索车联网领域的应用。双方在车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了智能交通的发展。合作使得百度的智能交通技术能够更好地与华为的通信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安全的出行体验。
总结
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工业互联网企业合作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如平台合作、产业链合作和跨行业合作。在实践中,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合作案例,如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华为与中国移动、百度与华为的合作。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十、中国与美国时差?
中国快12小时。1.中国首都北京的当地时间是2023年8月21日 10:26:40东八区时区
2.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当地时间是2023年8月20日 22:26:40西五区时区,现执行夏令时